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Phalacra strigata insulicola Inoue, 1988 後凹角鉤蛾


後凹角鉤蛾(Phalacra strigata insulicola)是鉤蛾科(Drepanidae)鉤蛾亞科(Drepaninae)的成員,原名亞種產於印度,本亞種為台灣特有亞種。本亞種的前翅為灰褐色至黃褐色底,有許多黑色波浪狀線條,後緣中央有一大塊黑班;後翅亦為灰褐色至黃褐色底,外緣有許多平行直線(紅色箭頭),此為與另一近似種─擬凹角鉤蛾(P. kagiensis)的區別。由井上博士於1988年發表的新亞種,模式標本皆產於嘉義奮起湖,後凹角鉤蛾與原名亞種的主要差異皆在生殖器。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Talanga nympha (Butler, 1880)


Talanga nympha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的成員,是一個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的種類。本種前翅為黃色底,前端有兩條白色弧線,中央靠前緣處有黑色大型三角斑;後翅幾乎全白,外緣中央有黑色圓形斑和些許黃斑。本屬已記錄有12種,約有三種以上分布於東南亞。T. nympha在台灣是個常見的種類,分布廣泛。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Nordstromia semililacina Inoue, 1992 黑點雙帶鉤蛾


黑點雙帶鉤蛾 (Nordstromia semililacina)是鉤蛾科(Drepanidae)鉤蛾亞科(Drepaninae)的成員,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灰色底,有兩條橘與黑組成之線條,翅端鉤狀;後翅亦為灰色底且有兩條橘與黑組成之線條。本種原先被置於N. lilacina下,而後井上在1992年將台灣產的"N. lilacina"獨立為新種。然而,當初井上的文章中,是以Nordstroemia semililacina發表的,然而此一名稱被Holloway(1998)認定為Nordstromia同物異名,至於其理由請見DigiLeps Taiwan。井上當時的學名,被台灣多本書籍所引用,例如王效岳的認識台灣昆蟲10、傅建明老師與左漢榮老師的鞍馬山的蛾2,然而其正確引用應該修正為Nordstromia semililacina (Inoue, 1992)。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Milleria formosana contradicta (Inoue 1991) 蓬萊螢斑蛾


蓬萊螢斑蛾 / 白帶烏斑蛾(Milleria formosana contradicta)是斑蛾科(Zygaenidae)螢斑蛾亞科(Chalcosiinae)的成員,本亞種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種雌雄異型:雄蟲(圖A、C、D)前翅黑色底,僅有一條由前緣距頂角1/3處延伸至臀角的間斷白帶,後翅全黑;雌蟲(圖B)前翅為黑色底,基部、中央與外側各有一條寬間斷白帶,後翅白色底,外緣有兩條黑帶,並散有具藍色金屬光澤之區域。本種(C. formosana)在1911年即由松村(Matsumura)發表,當時模式產地為「Formosa (Kawarayama)」。而後,松村在1927年發表了C. yayeyamana─一種產於日本且與C. formosana十分相似的種類。井上(Inoue) 在1982的日本產蛾類大圖鑑中,將C. yayeyamana處理為C. formosana的一個亞種 C. formosana yayeyamana。然而在井上(Inoue) 1991年的研究裡指出松村當年所指的Kawarayama應為日本的石垣島,而非台灣。這表示,C. f. formosanaC. f. yayeyamana模式產地均為日本石垣島,因此較晚發表的C. f. yayeyamana成為C. f. formosana的同物異名。但如此一來,台灣產的族群就無正式學名,所以井上在該研究裡給了台灣產族群新的亞種名─C. f. contradicta。而後,顏在2004年的研究裡,將本種轉入Milleria屬中。本種在台灣似乎並不普遍,但偶而能在各大討論區見到其倩影,目前較確定北、南與東部有分布。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Epipomponia nawai (Dyar, 1904) 名和氏蟬寄蛾


名和氏蟬寄蛾(Epipomponia nawai)是台灣唯一被正式紀錄的蟬寄蛾科(Epipyropidae)成員,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佈有藍紫色雲斑;後翅為黑褐色。蟬寄蛾科過去被認為是斑蛾總科(Zygaenoidea)的成員,然而在Lep Tree網頁中分享之以分子證據進行鱗翅目科級親緣關係重建的結果顯示蟻巢蛾科(Cyclotornidae)是蟬寄蛾科的姊妹群(關係最密切的類群),蟬寄蛾科反而與其他斑蛾總科關係較遠。過去,本種的中文名被叫做三輪氏蟬寄蛾,然而其學名中的"nawai"指的是日本姓「名和」,即日據時代日本非常有名的名和昆蟲研究所負責人,因此本文將中文名改為名和氏蟬寄蛾。名和氏蟬寄蛾目前尚未發現雄蟲記錄,孤雌生殖的可能性非常高。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Monopis monochella Hübner, 1796


Monopis monochella是蕈蛾科(Tineidae)蕈蛾亞科(Tineinae)的成員,亦是本屬在台灣唯一被記錄的種類,分布極為廣泛,除了東亞有分布外,舊北區亦有本種的蹤跡。本種的前翅有一塊腎形白斑,且有許多豎起之黑色鱗片;後翅為灰色。1992年的名錄裡記載了本種的同物異名─M. longella,因此在1994年出版的「A Field Guide to the Smaller Moths of South-East Asia」一書中M. longella的標本照應為M. monochella。此外,王效岳認識台灣昆蟲20一書中,本種種名誤拼為M. "monachella"。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Thyris alex 白點小窗蛾


白點小窗蛾 (Thyris alex)被歸屬於窗蛾科 / 網蛾科 (Thyrididae)窗蛾亞科(Thyridinae),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散佈有黃色斑紋,翅中央有白色斑紋;後翅亦為黑色底,散佈有黃色斑紋,翅基部有白色斑紋。白點小窗蛾雖然在王效岳的認識台灣昆蟲20一書中就曾被首次報導,然而Buchsbaum等人在2006的研究認為台灣產的Thyris為一新種,並將白點小窗蛾置於fenestrella種群─一個主要分布於古北區的種群。過去,窗蛾亞科未有任何種類分布於東南亞,本種是該亞科在東方區的首次記錄。白點小窗蛾的種小名「alex」是第一發表作者Buchsbaum的愛犬名。本種窗蛾數量似乎不多,日行性,偶而能發現趨光個體。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Epiplema" strigulicosta (Strand, [1917]) 細線小雙尾蛾


細線小雙尾蛾 / 淺黃雙尾蛾 ("Epiplema" strigulicosta)是燕蛾科(Uraniidae)雙尾蛾亞科(Epiplemina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黃褐色,有許多白色小細波浪紋,前緣1/3與2/3處各有一條橘黃色斑紋,後緣有一塊方形黑斑;後翅亦有許多白色小細波浪紋與兩條橘黃色斑紋。本種過去被置於Dirades中,本屬的屬級異動相關內容請參考本部落格小雙尾蛾一文。另外,本種的學名在1992年的名錄裡被誤拼為Epiplema "strigicosta",而該拼法也被王效岳在認識台灣昆蟲20一書中沿用。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Illiberis horni 荷氏透翅斑蛾


荷氏透翅斑蛾(Illiberis horni)被歸屬於斑蛾科(Zygaenidae)小斑蛾亞科(Procridinae),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各翅室均為透明,沿翅脈有粗黑斑紋及翅緣有黑色斑紋,翅後緣有一塊金黃色斑;後翅中央翅室透明,外圍為與翅脈為黑色;身體腹部與胸部中央為金色,其餘為黑色。本種被歸類於透翅斑蛾屬(Illiberis)下的Zama亞屬,台灣還有銅腹透翅斑蛾 和另外二種屬於該亞屬。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Illiberis phacusana 銅腹透翅斑蛾


銅腹透翅斑蛾 (Illiberis phacusana)是斑蛾科(Zygaenidae)小斑蛾亞科(Procridinae)的成員,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種的前後翅各翅室均為透明,僅沿翅脈有粗黑斑紋及翅緣有黑色斑紋,身體為古銅色。本種被歸類於透翅斑蛾屬(Illiberis)下的Zama亞屬,台灣還有另外三種屬於該亞屬。認識台灣的昆蟲12一書中,第69頁的標本照即為本種,然而該書作者誤植為I. "cyanocera"。

圖/文:施禮正